中国城乡网 - 城乡发展综合信息平台
新闻检索:
当前位置: 中国城乡网 -> 文化资讯

艺述:作为行动方式的策展——凝视与被凝视的介入,来自社区摄影大赛的图像

栏目:文化资讯    时间:2018-10-16 02:45    来源: 网络    阅读量:10445   

一、来自双年展的临时合法性

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第七届深港双城双年展在深圳开办,主题为“城市共生”,邀请建筑师、设计师、学者、艺术家以“城中村”为主题进行创作。除了南头古城旅游区主展场,双年展还辐射了周围五个分展场和十四个遍布全城的外围展,整体迎接超过55万观众。临时艺术社区就发生在其中的罗湖区深圳工业站分展场。这个荒废了许久的火车站在双年展的前期场地改造工程中被开辟为临时公园。由于填补了旁边的城中村所缺失的功能,这里迅速吸引了高密度的人流,加上形形色色且不间断发生的艺术家工坊,几乎让生活活动和艺术活动难以区分。

第七届深港双城双年展海报

这使资方的安保和秩序维护工作陷入一种迷惑,他们观念中的艺术、对双年展的想象和眼前遍地开花、“奇奇怪怪”的项目发生形式产生了冲突。于是他们分辨“可不可以/允不允许”的方式成了“上面不可以,下面都可以”(临时艺术社区所在的铁道,由住宅区过来要下一段垂直高度约三米的阶梯)——这默许了社区的临时自治。

清水河社区手机摄影大赛宣传单

二、来自社区摄影大赛的图像

发生在这样背景下的清水河手机摄影大赛,它的设计趋向:

1. 尽量不使用奇异的(新的/此地所极少见的)视觉形式。因为任何主题的展览都可能遇到被资方和观众理解成景观——默认距离是艺术的“高级”之处,这恰是当代艺术时时需要面对并作出回应的问题。对于这些发生在艺术社区的行为,双方认定的属性不一样,居民不认为这是艺术,但愿意参与进来,这不阻碍这些行为的发生及发酵。

2. 双年展无疑是需要观众的,但在以上这些背景情况中,创作主体的身份是否可以赋予居民呢?那么这个项目首先要做一个合理且尽量高效的视觉图像收集机器。借用人类学进入和调入样本的方式,并以此设计收集工具、反馈内容、时间表,且在呈现的程序里尽量达到目的。

3. 当然,项目在尊重居民的基础上进行,它是一个真正发生的大赛,同时机制设计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征集的25天内,大赛收到527人次的图片投稿,产生了4类29个奖项。现在我们从一组图片和数据来管窥这些图像:(某种元素占总图像数量比)

排名第一“成人”占比48.3%

排名第二“拍写真”占比37.2%

排名第三“街景”占比22.1%

排名第四“儿童”占比17.6%

排名第五“文字信息”占比15.4%

三、凝视与被凝视的介入

尽管大赛的前期设计对投稿内容、投者身份有估测,铺陈在我们面前的仍是一种不同于无时间轴的、横向铺开、关键词连接的网络搜索引擎视觉经验。大面积的投稿图像与摄影构图技术的美学标准:九宫格、螺形构图、黄金分割等无关,也非接近现在流行的广告美学、小资生活美感所向往的标准。里面有流行软件、app修像、emoji表情的使用记录,也有(不符合大赛投稿要求的)虚拟电子图像、gif动图、录像,更有许多像是从某一台手机上整个下载来的生活随手拍(但每张的主人公都不一样),这更像一个在当下时间这个地点切下的标本片。

生活在城市,我们目力所见都是被筛选过的图像,即使成像机器普及之后,“被生产的数据永远不会被删除”依然是个想象,在数据太多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非个人的)图像都面临着被筛选的命运,“不符合标准”的图像依然会被丢进回收站。但是定义“标准”的话语权在谁手中,会不会导致不符合“标准”的图像被淹没?“标准”是少数的才会被向往,需要经过训练、投入学习时间,“标准图像”大概率上为专业人员所制造,也可以说是距离普通生活更远的视觉经验。正如在史书描绘之外的图像不被看见,那在它之中的图像是否是能代表“当时”的图像?还是代表当时权力的图像,需要被留下、被撰写传播?这些图像又是被谁需要的?

那么艺术所希望表达的图像的标准是什么?是否需要面向上面所提的“标准”?还是要突出标准之外的经验?双年展、画廊、拍卖会、公立美术馆、独立艺术机构的“标准”相同吗?艺术家需要向往的是哪个标准,还是要寻找“大小通吃”的黄金坐标?

大赛结果公布前艺术社区提前关闭,颁奖仪式在清水河商业街吓围新村的一家煲仔饭馆举行。而清水河社区手机摄影大赛稿件展通过应募“方案征集: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移换到了OCAT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功能包含了赋予被展出的事物以艺术的身份,它既非盈利又承载着教育的功能,踏入此地的观众不会像去商业店铺一样找认同感(促进消费)。可以说,这和项目发生地是反向的,并导致两地观者身份天然的不同,它可以成为(或许是强行的)广播机,观众既付出了时间成本,出现观念冲突时很大可能做出的应对行为是继续思索,这借此在另两股力量之外提供了展示介入艺术的夹缝。

预展展览现场:左侧,全部的稿件陈列

中间桌椅,白皮书;电视机、中后及右侧

《煲仔饭》客家戏剧招募

在这里图像的展示是按时间顺序、等大、同化的方式陈列。大赛的评奖委员会由三个不同身份的人组成,策展人、媒体人、人类学家,并依据要求“按自己的标准”留下了评选原因,亦展现三种观看的不同方式。“评委的选择”以蓝绿紫三种荧光指示贴标志,获奖图片用奖章贴纸示意,他们的判断对现在观看同套图像的我们的判断有何影响?当我们的选择与之重合或错过时,有没有反射我们自己的标准?

中部桌上放着的白皮书记录着大赛的设计原理与稿件数据分析样稿,由观众决定翻开与否。除了展场展示,白皮书还有网络展示与版本升级,试图作为一种不断地更新的方法论留档和传播。摄影大赛可以是一种“社区游击”,而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素材、视觉图像又是不一样的(更具有本社区的特征),每次现场展示的反馈和评论也会促进改良。

中国收藏家协会当代艺术《鉴赏与收藏》高研班2019年3月18日开课!!!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