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网 - 城乡发展综合信息平台
新闻检索:
当前位置: 中国城乡网 -> 社会新闻

满腔热血建书屋三十七年为村民——永济杜德建

栏目:社会新闻    时间:2018-12-21 17:28    来源: 网络    阅读量:19649   

杜德建家庭获“运城市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在永济市卿头镇张坊村,有这样一个人,他省吃俭用,艰苦朴素,只为村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增加农民收入;他夏天卖冰棍,冬天熬硝做礼花,只为挣钱建立家庭图书馆,给村民提供精神食粮;他40余次奔赴北京、太原、西安、郑州等地购书,只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升村民文化素养。他就是“全国首家农民家庭图书馆”的创办者杜德建,37年来,他的图书馆一直坚持对群众免费开放。

杜德建向学生讲解书本知识

克勤克俭 家庭图书馆在艰难中诞生

1961年出生的杜德建,伴随着黄河风长大,从小就有一股子倔劲,在人生路上顽强拼搏。学生时代的他,大多时候在“文革”中度过,好多同学因此荒废了学业,但他自幼喜欢学习,几乎每天泡在书报中,从中获益良多。

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因不懂科学而在种植庄稼中走了很多弯路,错用农药、滥施化肥、庄稼被枯死烧干……面对这种现象,杜德建便下定决心,要在家乡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建起一座知识殿堂——家庭图书馆。

当时,他的家境并不富裕,没有书屋,他就将准备结婚用的新房腾出来做书屋;没有书架,他就把全家仅有的一张方桌、四条长凳搬来充当。为了挣钱,他卖起了冰棍,每天起早贪黑,煎熬了两个多月共挣了136元。冬天时,他还烟熏火燎地用土法熬硝,又挣了210元。父母见他为办图书馆越来越瘦,越变越黑,便将从牙缝里省下来的700元钱给他维修房屋,置办结婚用品。他只用了300元简单维修房屋,把大部分钱用在订购书报上。姐姐怕他结婚寒碜,把准备给儿子上初中买自行车的300元钱塞进他的手里,他又把钱用在书屋建设上。就这样克勤克俭,1981年1月1日,杜德建的图书馆在艰难中诞生了。

杜德建在整理书籍

图书馆成了农民的“致富智囊室”

建馆初期,由于“种地凭经验,丰收靠老天”的传统观念,有的人出于好奇,转一圈就不再来了;有的觉得书报内容不够刺激,看不了几页就走了。看书人不多,风言冷语倒不少。有人说,咱是一名农民,不想干啥大事业,少了你的图书馆,我照样种田……对此,杜德建没有泄气,他便把报纸送到群众家里,给大家讲解科技的威力;还深入田间地头,告诉群众不懂科学的危害;同时根据农村青年爱扎堆、喜欢玩的特点,请人做了台球桌,组装了台电视机,冷落的书屋渐渐热闹起来了。久而久之,到图书馆看书的人,由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人,不大的宅院和小小的书屋几乎每天都挤满了人,成了农民的“致富智囊室”“丰收设计屋”。图书馆不仅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还吸引了十里八乡的读书爱好者。

为丰富藏书内容,杜德建先后40余次前往北京、太原、西安、郑州等地买书。现如今,杜德建的图书馆有各种报纸1350余种、成十万份,期刊360余种、4万余册,图书3.5万余本,总价值达36万余元。为了更好地引领农民学习,他不断深化图书馆服务功能,在图书馆里举办农技培训、知识竞赛;通过学习图书馆里的书籍,搞科学种田,开辟试验田;还走出图书馆,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解决农民种地时出现的问题。如今,张坊村乃至全镇农民的政治和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封建迷信、打架斗殴、赌博等现象逐年减少,代之以勤劳致富、学用科技、文明礼貌、小康幸福之风。

37年来,杜德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村民步入了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的新时代,曾先后荣获国家、省级各项奖励达十多项。2015年,他的家庭被全国妇联评为“最美家庭”;2016年,被中宣部、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2018年12月13日获“运城市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新时代要有新举措。杜德建将充分利用自身现有条件,进一步发挥图书馆潜移默化的作用。乘着党的十九大春风,在各级领导支持下,策划创办对青少年具有励志作用的“红色教育基地”,为家乡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本网记者 郭晓锐)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